“十四五”阶段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总体而言西安具备在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的综合潜力。提前实现碳达峰是为如期实现碳中和争取更多主动性,这一进程既是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科学的转型过程,需要积极稳妥的体系化政策推动,需要清晰有效的时间表、路线图和施工图安排部署。
(一)强化顶层设计
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必须牢牢把握的“国之大者”,是必须完成的政治任务,切实增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全市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要提高政治站位,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以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推动产业、能源、交通运输结构转型调整,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用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建立推进机制。成立西安市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制定落实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前瞻擘画2060 年前碳中和实施路径,加快建立碳达峰碳中和“两步走”目标导向倒逼机制。紧扣目标分解任务,指导督促区(县)、开发区以及重点领域、行业、企业科学设置目标,制定行动方案。狠抓工作落实,压实各行为主体责任,坚持分类施策、因地制宜、上下联动,推进全社会有序达峰。制定专项行动计划,围绕市政建筑、公务车辆、政府采购领域率先示范绿色解决方案,加快各级政府率先达峰。
完善规划体系。将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纳入现有五年规划、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明确各层级碳中和目标定位、指标体系、管控措施。编制实现碳中和、建设低碳城市等专项规划,以碳中和视角修编生态修复规划、市政基础设施、能源发展规划等。建立碳中和指标体系,加大碳排放总量、碳排放强度、碳汇总量、非化石能源比重等指标在各类规划指标中的权重。建立温室气体排放统计监测和考核体系,利用数字孪生技术,建立城市低碳规划设计仿真模型、决策支持系统,形成碳排碳汇可视化表达,为相关规划提供技术支撑。
(二)加强政策干预
开展重大课题研究。紧扣碳达峰碳中和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启动重大课题研究。围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推进能源结构调整、支持绿色低碳技术研发推广、完善绿色低碳政策体系、健全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等重点领域,研究提出具有明确针对性、操作性、落地性政策措施,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发挥国企带头作用。强化政策干预,摈弃“自然达峰”惰性思维,禁绝借碳达峰“攀高峰”和“冲高峰”行为,防止高耗能、高排放产业发展冲动。支持市域范围内央企、国企提前转型,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引领示范作用。鼓励电力、热力、工业、交通等领域国有企业制定符合自身发展实况的碳达峰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带头压减落后产能,推广低碳零碳负碳技术。探索建立国有企业碳达峰碳中和数据披露和信息公开机制,拓展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覆盖面。
争取各类试点示范。支持西安高新区争做先锋示范,提前5 年实现区域碳达峰、提前10 年实现区域碳中和。总结陕西省国家低碳试点经验,全市推广“四级试点”模式,打造低碳城市。把握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开市机遇,支持纳入碳排放配额管理的发电企业加快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积极争取无废城市、无煤城市、韧性城市、生态城市、新能源示范城市、低碳交通、节能减排、近零碳排放示范区等国家级试点,进一步赋权赋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前实现。
(三)构建绿色格局
打造低碳城乡空间。增加城市公共绿地、开放空间,探索建立城市生态用地增存挂钩式绿色折抵机制。优化整合现有的完整社区、低碳社区、绿色社区、智慧社区、未来社区等社区建设标准,打造面向碳中和的绿色低碳居住社区。推动城市更新绿色化、低碳化发展,加大老旧供水管网改造,降低供水管网漏失率。普及智慧灯杆应用,构建集约高效的城市物联感知网络。推进污水源热能回收利用等技术应用。因地制宜建设推广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低碳乡村,保护传统田园乡村景观格局,保持村庄规模适度、尺度适宜,同自然环境有机融合。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设施,加强供水、排水、道路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绿色化,推动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推进绿色农房建设,提升农房设计水平和建造质量,稳步提升农房节能标准,加强可再生能源推广应用。
优化绿色交通体系。调整交通运输结构,发挥铁路长距运输大宗货物骨干作用,逐步形成铁路中长距离运输大宗货物和集装箱的主格局。构建外集内配、绿色联运的公铁联运物流配送体系。推动西安都市圈快速交通网络、轨道交通、高架快速干道、国省干线改扩建,开辟城镇外围走廊,丰富路网布局,疏解绕城高速过境功能。加快建成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电动公交为基础、电动出租车为补充、公共自行车和共享单车等慢行系统为延伸的城市绿色公共交通系统。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加快渣土车、垃圾清运车电动化替代,加快电动车充电桩(站)配套建设。优化街区各类基础、公服设施布局,构建形成5、10、15 分钟分级式高效、便利生活圈。以人为本打造适宜步行慢行交通体系,建设连续通畅的步行道网络。
建设绿色基础设施。加快“新基建”部署应用,推动基础设施重构和产业升级。提高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标准,加快低碳化、智慧化改造。将海绵城市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建设全过程,协同推进老旧小区改造、黑臭水体治理、排水防涝。结合绿地、水体、道路、建筑、设施设计,充分发挥绿色、灰色基础设施对雨水的综合利用。强化微地形设计,合理构建雨水径流通道,因地制宜设计低影响开发设施。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实施建筑部品标准化,全面推行高标准绿色建筑、节能建筑、近零能耗智能建筑。
(四)调整产业结构
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产业结构低碳化。大力发展绿色产业,促进绿色消费,发展绿色金融,加快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促进经济发展与碳排放及早脱钩。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禁止新建电厂、化工、建材等高排放项目,控制煤电、水泥、石化等高耗能产业扩张。围绕构建“6561”现代产业体系目标,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发展,统筹推进产业布局与大气环境质量改善需求相适应。大力实施清洁生产,依法推进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和清洁生产改造。实施VOCs 总量控制,重点行业建立完善源头、过程和末端全过程控制体系。严格控制加油站总量,增设新能源充电设施。加强源头防控,优化化肥、饲料结构,推进养殖业、种植业大气氨减排。支持西咸新区创建无煤城市、无废城市,创新城市发展方式。
(五)优化能源结构
化石能源低碳化。严格实施煤炭消费减量替代,实现煤炭消费总量负增长,建设无煤城市。推动工业、建筑、交通等高排放领域电气化智能化,推行清洁能源替代。禁止新增燃煤机组,加快涉煤行业退出。到2025 年,完成大唐灞桥热电厂、西安热电有限责任公司、大唐西安热电厂、大唐渭河热电厂、陕西渭河发电有限公司等电厂关停搬迁。加快“引热入西”长距供热项目建设,推广“煤改气”“煤改电”等清洁取暖方式。建成区禁建非清洁能源供热企业,建成区存量供热面积逐步增加清洁能源供热和远距离输送供热比重。加快输气管网建设,完善应急调峰体系,构建多气源、多层级的天然气供应格局。
清洁能源规模化。大幅提高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增加非碳能源(风、光、水、地热、核)占比,促进新增能源消费主要或全部由非化石能源提供。有序发展氢能、太阳能、中深层地热能等绿色可再生能源,提高可再生能源供热供电比例。大力发展储能式电锅炉、污水源热泵、空气源热泵、分布式供热等清洁取暖方式,新建居民住宅、科研单位、商业综合体优先采用清洁能源取暖方式。积极发展太阳能光伏,市域范围内整县推进分布式光伏规模化开发试点,实现光伏与氢能、储能、储热等相关能源转化延伸,推动光伏规模化取代化石能源。因地制宜、综合施策推动农村清洁能源替代,推广新型环保炉具,推动农作物秸秆等生物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利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余热开展周边村镇供热试点,持续提升农村地区清洁取暖水平。
电能替代普遍化。加强智能电网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电网网架结构,提升电力供应能力。推进城乡居民消费电气化,提高居民生活消费占电力终端消费比例。加快实现主要领域可再生能源电力终端消费,大幅提高电动汽车等交通工具使用率和普及率。加快建筑、交通部门高度电气化,以电动汽车为储能载体,促进建筑、交通用电行为实时匹配,促进生产侧和需求侧动态平衡,促进生产侧容纳更多可再生能源。
(六)扩大碳汇储备
优化市域碳汇格局。发挥西安山水之城生态优势,持续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提升生态系统固碳能力,有序扩大农田、森林、草地、水体等碳汇面积,构建气候友好型城市生态系统。促进城市建设集约紧凑布局,重点优化建设用地结构,合理控制开发强度,实施碳排放空间管控。严格实施大秦岭保护,规模化推进植树造林,保护修复富含碳森林资源,进一步提高森林覆盖率,扩大森林蓄积量,厚植森林碳汇。依托“长安八水”水体、“三河一山”绿道网络,推进河湖湿地、生态绿道、绿色游憩空间市域全覆盖,大幅增加湿地碳汇。守牢永久基本农田红线,因地制宜扩大基本农田保有量,有序扩大耕地碳汇。加强绿地系统建设,依托国家级大遗址、公园体系、城市绿楔、通风廊道,引绿入城、见缝植绿加密口袋公园、楔形绿地,推进城市生态修复,提升建成区生态碳汇能力,推动生态修复与绿色碳汇协同增效。
强化区域碳汇协同。西安市辖区范围存量生态碳汇总量逼近上限,增量空间挖掘潜力不足,依靠区域内部资源实现碳中和的难度加大。加强西安都市圈范围内碳中和区域协同合作,明确中心城市、次级城市、县城、特大镇之间城市碳中和差异化发展时序和协作关系。推动形成都市圈范围内跨区域碳补偿和碳排放交易机制,完善绿色金融合作平台。
探索碳权交易机制。把握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契机,积极融入碳市场建设,按年度对域内重点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情况进行摸底排查,准确掌握企业排放情况,为合理争取碳配额打下坚实基础。探索建立市级碳资产有限公司和配有碳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的碳交易中心,作为统一的专业化管理机构参与全国碳交易市场。加强同上海(牵头承担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系统建设和运维任务)、湖北(牵头承担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建设和运维任务)等地的沟通交流,为早日进入全国碳市场、顺利开展碳交易做好铺垫。率先建设西部碳汇城市、固碳城市,前瞻探索碳汇核算认证、入市挂牌交易,所获资金专用于国土绿化等生态投资。鼓励市域所有上市公司披露能源消耗量碳排放量、碳交易信息。
构建绿色金融体系。加快构建国内统一、国际接轨、清晰可行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利用能效信贷、绿色债券等支持节能减排绿色项目,实现绿色复苏、绿色发展。支持金融机构将气候变化纳入风险评估体系,科学判断气候变化影响带来的直接风险。加大气候投资,聚焦可再生能源、建筑和交通部门节能、智能电网和储能、可持续基础设施、防灾减灾等领域持续投入。
(七)加强科技创新
依托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聚焦氢能、储能、负排放、高效能源利用、下一代能源系统等低碳零碳技术领域,推动科技创新、技术研发和工程建设,在关键、核心、重大的技术领域实现突破。发挥市域高校院所科研优势,前瞻部署低碳前沿技术研究,推广应用减污降碳技术,建立完善绿色低碳技术评估、交易体系和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加快二氧化碳捕获和掩埋(CCS)技术在煤炭发电企业规模化部署。发挥西北大学在碳捕获、利用与封存技术(CCUS)领域的基础研究、应用开发、工程技术优势,依托陕西延长石油集团中国首个百万吨级CCUS 示范项目,深化CCUS 技术应用,拓宽CCUS 试点。探索布局生物能源耦合碳捕获和封存(BECCS)技术应用。依托西安交通大学- 西北核技术研究中心,加快Z 箍缩技术及应用研究,探索可控核聚变技术熟化、商业化。
(八)倡导低碳风尚
加强气候变化、生态文明、碳排放、低碳经济等方面知识教育,综合利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宣传等手段,广泛凝聚碳达峰碳中和共识,引导公众增强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倡导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鼓励新能源出行,以公共交通出行、自行车出行和步行为重点,构建绿色交通体系,完善绿色出行系统。倡导城市居民在衣食住行等各方面勤俭节约、抵制浪费,引导消费者采购新能源汽车、节能电器、可降解材料购物袋等绿色产品,购买环境友善产品和服务,最大限度控制自身碳足迹。鼓励市民积极参与政府和企业建言献策,贡献自己的专业和专长,成为推动变革的力量。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要带头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自觉配合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调整工作。
(九)加强国际合作
积极宣传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目标、举措、成效,善于采用生动活泼案例讲好碳中和中国人的故事、中国社区的故事、中国城市和企业的故事。发挥世界城地组织(UCLG)联合主席城市功能,借助UCLG 平台参加C40 城市气候领导联盟,同会员城市在气候变化领域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就低碳发展、生态保护和技术创新等议题展开讨论,加强碳中和路径研究、低碳园区建设、城市绿色交通等领域的国际合作。围绕推动碳达峰碳中和搭建高层次合作平台,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深化低碳发展及节能环保技术合作。发挥自贸试验区、国家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城市叠加优势,积极探索国际间贸易中的碳边境调节税。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积极参与国内外碳排放补偿市场活动。培育节能环保产业,积极开展碳中和国际产能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