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间,西安单位GDP 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2015 年累计下降19%,在保持经济总量增长的同时,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实现了经济增长与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双赢。从2015 年开始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碳排放总量较低的第三产业份额不断扩大,在能源消费总量严格控制前提下,以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制造业等为代表的第二产业发展迅猛。严格实施煤炭消费减量替代,2020 年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为582.36 万吨标准煤,同比下降10.1%,实现煤炭消费总量负增长。单位GDP 能源消耗累计降低24%。减排的同时积极增加森林碳汇(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8.03%,森林蓄积量实现3390 万立方米。西咸新区入选国家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名单。
同时也要看到,西安将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较为突出的背景中,在经济总量较小、产业结构不优、生态环境保护任务艰巨的条件下,力争提前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任务艰巨,挑战空前。
(一)人口要素仍将进一步集聚
人口是影响碳排放变化的关键因素,历史数据显示全球人口增长与能源消费量、碳排放量的增长呈同步趋势。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西安人口总量仅次于北京、天津两大直辖市,居北方地区非直辖市城市第一,达到1295 万;人口增速仅次于深圳、珠海两大特区,居北方第一;西安人口十年增量排在深圳、广州、成都之后,居北方第一。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2015 年73.02% 升至2020 年79.2%。根据住建部《2019 年城市建设统计年鉴》数据,城镇人口突破一千万,城市人口对建筑舒适度、交通系统和家用电器等需求均高于农村人口,由此产生更多碳排放。到2030 年碳达峰之前,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和特大城市,西安将顺应产业和人口向优势区域集中的客观规律,进一步集聚经济和人口,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人口基本盘仍将高位运行。
(二)能源结构亟待进一步优化
能源消费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产生主体。从能源供给结构来看,西安系典型的能源输入型城市,全市九成以上能源均凭借外部调入,对外依赖性较强。“十三五”以来全市能源消费呈逐年增长态势,2016 年全社会能源消费总量为2688.56 万吨标准煤,2020 年达到3006 万吨标准煤,其中生产用能远远大于居民生活用能。
从能源消费品类来看,全市以一次能源为主,一次能源中又以煤炭为主。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煤控研究项目西安课题组研究表明,2018 年煤炭占西安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50.97%,总量与法国、英国等欧洲大国相当。“十三五”期间,虽煤炭消费持续下降,但全社会煤炭消费量稳占全社会能源消费量三成以上。规模以上工业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一半以上,居主导地位。
从能源消费行业来看,工业、服务业和居民生活能源消费比例结构由2018 年30.1:44.6:20.2 转变为2019 年28.2:47.6:19.3,服务业用能快速攀升。六大高耗能行业中,2016 年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能耗遥遥领先第二位,占到总额的88% 以上。2018 年电力和热力行业占煤炭消费总量高达70% 以上,“煤改电”治标不治本。“煤改气”领域,2017 年以来全市天然气消费增长较快,占比逐年增加,但供需趋于紧张,供应缺口约为25% 左右,全面替代煤炭较为困难。
(三)公交效率尚需进一步提升
交通运输行业是典型高排放量行业,倚重公共交通系统出行是促进减排的重要手段。2020 年,西安中心城区日均出行总量为988 万人次、公交机动化出行分担率61.69%,但距离《西安市加快绿色交通城市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的“城市居民公交出行分担率达65% 以上”仍有一定落差。高德地图《2020 年度中国主要城市交通分析报告》显示,特大城市中西安地面公交出行幸福指数、城市高峰期公交运行效率、高峰期平均候车时长排位较后;平均换乘系数排名特大城市第二位,多次换乘占比高达13%,位列第一,公交出行并不便捷;公交系统使用者进出系统、换乘平均步行距离两项指标呈同比上升趋势,在特大城市中排名第三。截至2021 年5 月底,西安机动车保有量达到420 万辆,位居全国第七,在保有量超300万辆的城市中,西安交通健康指数48.71%,得分最低。在全国监控的50 个主要城市中,西安在交通健康指数同比下降的城市排名第一,5 项指标均同比变差;路网高峰行程延时指数排名第二,高峰拥堵延时仅次于山城重庆,交通拥堵程度可见一斑。同时,在机动车保有量超300 万城市中,西安城市自由流速度排名最后,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占比2.81%。
(四)碳源碳汇空间分异特征明显
城市是产生和影响碳排放的主要地域空间,西安市域碳源和碳汇空间分异较为明显,具有明显的圈层式结构。碳源空间具有“大分散、小聚集”特征,单位面积碳排放强度高的区域集中在绕城高速以内,5 家发电企业散布主城区外围,工业企业以各开发区为主承载。碳汇空间主要分布于城市外围南部生态屏障地区,森林碳汇集中于秦岭保护区范围,湿地碳汇集中于市域水系湖泊岸线、水网交汇处,耕地碳汇分布于城市建成区外围,以大遗址、公园、绿地为形态的草地碳汇散点分布于城市建成区内。建立西安都市圈碳源碳汇混合状分布的低碳空间格局困难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