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既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负责任大国应尽的国际义务。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碳排放国,占碳排放总量的28.8%,对全球碳达峰碳中和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强度降幅,用人类历史上最短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意味着中国碳中和之路具有前所未有的挑战性和开创性。
(一)中央部署
继“力争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承诺之后,2020 年12 月1 日中国政府进一步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的新目标:到2030 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 年下降65% 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 左右,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 年增加60 亿立方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 亿千瓦以上。这一减排新目标将带动全球减排提前达峰,开启全球性空前的绿色能源革命。
作为一项重大国策,碳达峰碳中和被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党中央、国务院进行了一系列高规格的决策部署,相关部委和机构已制定和发布多项相关标准、评价体系、技术导则、建设指南、指标体系等,彰显了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危机的大国担当,向世界释放出中国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引领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信号。
(二)地方应对
在全球气候危机日益严峻的时代背景下,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一经提出旋即成为举国关注的焦点议题。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典型性区域,京津冀、长三角和大湾区三大战略增长极,未雨绸缪、先行一步,做出了应对气候变化、加快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的前瞻擘画。
京津冀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以雄安新区为典范,作为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雄安新区规划建设低碳、环保、智慧、优质的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具有总体形态低碳化的鲜明特征。
在空间格局塑造方面,保证蓝绿空间不低于70%,森林覆盖率由11% 提高到40%;在城市形态方面,顺应自然规律,合理利用现有场地。集约用地,实行功能弹性管控,鼓励空间复合和业态叠合。科学规划路网密度,布局“快、干、支”三级公交网络,构建城市绿道系统、差异化配置停车设施。实现绿色交通出行率达到90%;在管控策略方面,基于低碳化空间结构优化模型、低碳化功能疏解优化模型,对起步区空间形态与用地布局进行测度。利用网格分维数、半径分维数和绿化覆盖率指标构建模型,引导新区空间结构适宜集聚、紧凑高效布局。
长三角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为典范,范围包括上海市青浦区、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面积约2300 平方公里。
在生态修复与管控方面,保证蓝绿空间不低于68%,河湖水面率提升至22%;构建多层级清水绿廊,加强湿地建设,统一管控标准,构建三级防控体系,建设蓄泄兼筹的防洪除涝布局;保护太湖流域,协同构建“全面节约、优化配置、统一管理”的水资源调控体系。协调统一流域水环境治理目标和标准体系;塑造新江南水乡,营造“粉墙黛瓦、小桥流水、青石店幌”的江南风韵和“简洁雅致、清新明亮、疏密有度”的现代特征;统筹流域与区域,提高区域韧性安全。
大湾区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致力于率先全国实现碳中和,力争在2025 年前碳达峰、2050年前实现碳中和,早于国家总体部署,积极发挥先行示范作用。
大湾区是中国最早开展低碳建设试点的地区之一,2014 年香港碳排放量即已率先达峰。2010 年8 月,国家发改委确定广东省、深圳市分别被列入首批低碳试点范围,深圳、广州提出2020 年实现碳达峰的目标。2013 年,广州、深圳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启动。广东出台《广东省碳排放管理试行办法》,并与住建部签署合作框架协议,成为首个在全省范围内推进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省份。经过十年绿色低碳发展,广东省碳强度累计下降超44%,碳市场年度排放配额总量达4 亿吨,配额规模排名全国第一、全球第三。
(三)城市行动
迄今为止,IMD 提出的“9+15”城市均将碳达峰碳中和总体部署纳入“十四五”规划纲要范畴,基本明确了达致目标必须秉持的理念和路径。在此之上,上海、深圳、杭州等东部发达地区先进城市围绕两个目标的实现进一步提出专项化、行动化的政策设计,加快推进这一目标的实现。
(四)企业响应
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离不开作为经济主体的企业引领,尤其是富有企业公民责任意识的领先型企业的率先垂范。2021 年伊始,腾讯成为首批启动碳中和规划的中国企业。年初,中国17 家石油和化工企业、化工园区及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联合签署并共同发布《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碳达峰与碳中和宣言》。国家电网发布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提出加快推进能源供给多元化清洁化低碳化、能源消费高效化减量化电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