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概念
《巴黎协定》确立了2020 年后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框架,提出把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幅控制在2 摄氏度之内,并为把升温控制在1.5 摄氏度之内而努力。全球将尽快实现温室气体排放达峰,本世纪下半叶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基于这一背景,中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
碳达峰(peak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是指某个地区或行业年度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然后经历平台期进入持续下降的过程,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由增转降的历史拐点,标志着碳排放与经济发展实现脱钩,达峰目标包括达峰年份和峰值。
中国碳排放目前尚处在上升阶段,在转向下降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个峰值。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研究员陈迎认为,峰值是不确定不固定的,不能提前或在今天就确认数年后经观察曲线才能确定的所谓“峰值”。峰值必须在过峰后5 年回头看方能确定,如果该“峰值”5 年都没超过,且进入到稳定下降通道,才能说那是“峰值”。同时为了实现碳中和,这一“峰值”要尽可能低、尽可能早出现,离不开政策的强有力干预。
碳中和(carbon neutrality)是指某个地区在一定时间内人为排放量(化石燃料利用和土地利用等)被人为努力(木材蓄积量、土壤有机碳、工程封存等)和自然过程(海洋吸收、侵蚀- 沉积过程的碳埋藏、碱性土壤的固碳等)所吸收,实现净零排放的过程。
碳达峰与碳中和紧密相连,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和前提, 达峰时间的早晚和峰值的高低直接影响碳中和实现的时长和实现的难度。中国科学院院士丁仲礼认为,由于没有天花板,中国2030 年达峰不太难,但有两种选择,一是把峰调高,一是尽量压低峰高。达峰无需要太多研究,关键是研究如何实现中和。
(二)深远意义
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与碳排放仍存在强耦合关系,限制排放必然对经济社会全局产生重大影响。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并非单纯地限制发展,而是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从根本上转变发展方式,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能源等涌现和应用,破解发展和保护的二元对立,实现碳排放与经济发展相脱钩,是一项关系到未来发展优势、可持续安全和重塑地缘政治经济格局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战略。
(三)三大阶段
碳达峰碳中和的提出将带来一场由科技革命引起的经济、社会、环境的重大变化,其意义不亚于三次工业革命。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包信和认为,迈向碳中和的必由之路包含三大阶段。
碳达峰阶段(2021-2030 年)。广泛应用节能技术,降低消费电耗、工业能耗;全面普及减排技术,诸如火电厂降低煤耗、消费单元“煤改气”、交通系统“油改电”;积极推广水电解制氢、燃料电池发电等新兴技术。
碳中和关键期(2030-2050 年)。积极深化减排技术,聚焦氢冶金、工业过程氢电替代;探索实施零碳技术。
碳中和决胜期(2050-2060 年)。全面采用零碳技术,重点围绕可再生电能、绿氢、生物质利用等领域落实;积极应用负碳技术,诸如生物质+ 碳捕捉和存储(C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