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 西安统筹疫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聚焦“六稳” “六保” ,突出抓好十项重点工作, 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元、增长5.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3%, 三项指标增速均位居15个副省级城市前列。市域常住人口接近1300万人、城镇人口超过1于万人, 经济和人口向中心城市集聚的趋势更加明显,城市综合排名首次进入全球百强,跻身国际二线城市。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和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在全国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 北方地区心普遍增长放缓的区域经济格局中, 西安突破地缘劣势,打破区位秷桔, 走出了一条区域中心城市的迭代逆袭之路, 这一历史性成就具有珍贵的标本意义,为北方城市” 逆东北化” 发展确立了新的可能,为加快建设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城市能级大幅跃迁
匡家中心城市集聚经济和人口的功能快速彰显, 以都市圆、城市群为主形态的增长动力源基本形成,带动经济总体效率和城市能级快速提升。
人口总量逼近1300万。人口是一切经济社会活动的基础,是支撑发展、创造价值的根本力量。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截止到2020年11月1日零时,全市(含西咸新区)常住人口为12952907人, 逼近1300万大关, 较2019年增加274.9万人, 比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增加448.5万人,进入特大城市序列。
从全国来看,于万级人口城市达到19个,西安人口规模位列全国第八,北方城市第三(次于直辖市北京、天津);10 年人口增量居全国第四,排名深圳、广州、成都之后,名列北方城市第一;人口增速排名全国第三,次于深圳、珠海,居北方城市第一。
从全省来看, 西安人口占陕西比重达 32.77%, 在 4 个人口增长的市(区)中高居第一。除西安都市圈内的西安、杨凌, 辐射区的延安以及外围榆林外,其余地区均呈现入口负增长。西安都市圈内的咸阳全市常住人口十年减少329639 人, 年均增长率为-0.80%, 揭示出全省人口集聚关中地区、 集中中心城市的态势不可逆转。
从结构来看, 西安常住入口城镇化率达到 79.2% , 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 10258464 人, 突破1 于万, 接近发达国家水平。人才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 ,«中国城市入才吸引力排名 202l >> © 显示, 西安位列“应届生人才流入前十城市” 第9 位, 拥有大学(指大专及以上) 文化程度的(常住)人口数量位列 “9+15" 城市第 8名。2020 年西安引进各类人才达到 10.4 万人, 同 2019 年相比流入硕士及以上人才上升 0.3% , 在西部持续净流出的参考系下尤为可贵。
在人口红利快速 消退, 国内诸城进入存量争夺的时代, 劳动年龄入口快速大星流入, 将为西安带来规模经济效应、长期经济动能和潜在消费需求,人口的流动和聚集也将有效激发创新,厚植城市活力,最终决定西安的城市地位和命运。我们仍将强调,产业和人口向优势区域集中是经济规律使然, 未来人口向中心城市、省会城市和都市罔集中的态势会进一步加速, 西安发展远未触及增长的极限。
经济总量突破“万亿级”。 2020 年, 西安经济总品跨越第五个于亿级台阶 ,地区生产总值 ( GDP) 实现 10020.39 亿元, 突破万亿元大关, 位居全国万亿级城市第 22 位, 实现历史性跨越。GDP 增速 5.2%,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 7%,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12.3%, 三项指标增速均位居15 个副省级城市前列。
在新冠疫情持续蔓延过程中, 西安稳住了经略西北的基本盘, 提振了陕西发展的信心, 穷实了国家中心城市的经济本底,拥有了更高能级的资源配置和辐射带动能力 。更为重要的是,西安十年经济和人口增长保持同步并进、高度正相关, 体现了“两种生产” 的协调发展。尤其在 2020年度经历经济暂停重启的波动后, 西安仍能以5.2% 的增速名列 30 强城市第一位, 同千万级入口厚积薄发的强支撑紧密相关。
市场主体浓度全国领先。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 是经济的基本细胞。从市场主体数晕上看,2020年西安在册各类市场主体(企业+个体户)数量位居十强城市第七, 达到243.3万 户, 是2015年的3.8倍。其中,个体工商户数最179.7万户,排名全国前列。 从市场主体质晕上看, “五 上“ 企业达到8869家, 是2015年的1.8倍。 培育百亿级工业企业10家、 瞪羚企业221家、独角兽企业2家。 境内外上市公司达到80 家、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5000家, 分别是2015年的1.3 倍和 3.8倍。 2020年新增上市公司和 “新三板精选层“ 企业5家、过审5家, 创历史新高。 从市场 主体浓度上看, 市场主体占常住人口比重达到18.7%, 紧追深圳、 苏州之后,名列全国 第三 , 高居北方第一 。深刻折射出西安创业创新主体日益活跃,营商环境整体日渐趋优, “ 中国营商环境标杆城市” 称号实至名归。
二、承载能力全面提升
把握 “十四运” 综合带动契机,坚持结构优化,品质提升, 特色引领,加快城市集约化发展,不断提高城市经济 和人口承载能力。
公共服务超前布局。加快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持续增强城市宜居性。五年用于民生领域财政支出超过4500亿元,连续9年被评为“ 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教育方面, 全力推进«西安市基础教育提升三年行动计划>>,五年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522所、新增学位36万个。2020年新建、改扩建学校195所, 重点提升公办义务教育学校202所,新增学位19.4万个, 系西安历年新建学校、新增学位最多的一年。招聘公办教师7833名,培训校园长教师37.6万人次。组建“名校+ ” 教育联合体1052个,覆盖学生107万人。组建“名师+ " 研修共同体1451个, 市级”名校长+ ” 研修共同体60个。
医疗方面, 全力打造高标准区域卫生健康中心,五年新增三级医院11家,新增床位20371张,总床位数达到75079张。2020年启动西安市公共卫生中心(高陵)等13个重点医院项目建设, 市儿童医院获批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养老方面,新增养老机构7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32个、镇街综合养老服务中心30个,新增养老床位7029张, 免费体检惠及63.3万老年人。住房方面, 建设和筹栠保障房2.03万套,为68 万余户家庭改善住房条件,获批中央财政支持住房租赁市场发展试点城市。
基础设施全面提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成效明显,“米”字型高铁网基本建成,“四主一辅”铁路客运站布局加速形成,高铁直达26 个城市、覆盖全国81% 的主要城市。地铁五年开通7 条线路,里程达到215 公里、在建里程177 公里,分别是2015 年的4 倍和2 倍。提升市政城市路网密度,建设城市快速路、市政道路17 条,形成地面快速路网体系。加快次支路建设,疏通城市毛细血管。建成停车泊位8082 个、临时停车位19413 个、P+R ③停车场 15 处,盘活错时共享停车位68334 个,新增老旧小区停车位2.04 万个。构建“全局优先、全网连续、全程舒适、全龄友好”的高品质慢行系统,建成“曲江—高新”首条自行车专用道通勤示范段,新建绿道668.08 公里。打造“15 分钟便民交通服务圈”,累计新开、优化调整公交线路172 条,基本实现“地铁—公交”无缝换乘。全市道路通行水平显著提升,公交平均运行速度达24.62公里/小时, 轨道交通城市公共交通分担率达51.97%。
城市更新有序推进。聚焦" 办好一次会, 搞活一座城” ,扎实开展 ”三改一通一落地” ,累计完成113 6个老旧小区改造、3 2个城中村(棚户区)征收和599条背街小巷改造提升,打通 95 条断头路,落地架空线缆97 2.6公里,均创历年之最。累计完成16条中心城区“完整街道” 试点建设, 205 公里” 三河一山” 核心环线绿道全线贯通, 74公里无障碍段全程骑行畅通无阻。全球最大的地下空间综合利用工程、全匡最大的城市林带工程幸福林带地上景观对外开放。
三、优势转化成效彰显
依托市域教育科研、历史文化优势资源,加快禀赋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服务国家中心城市、国际化大都市建设。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果丰硕。坚持以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助推秦创原创新驱动总平台、总窗口建设, 加速实现两链融合发展。启动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硬科技创新示范区建设。高新区、西安交大、西工大国家大学科技园入选第三批国家双创示范某地。累计建成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285 个, 其中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4家,入孵企业4万余家。新增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14家,新建院士工作站10个、博士后创新基地12个,万人发明专利拥有最达到47.6件。统筹推进信息、融合、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新建5G基站10826个, 国家超算(西安)中心建设进展顺利。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51. 7%、 位列副省级城市第一。五年来,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额累计达到5600亿元, 位居副省级城市第一。入选2020年全球人工智能最具创新力城市,在2020年匡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排名中跻身全国第六。
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成绩斐然。紧扣”于年古都.常来长安” 文化旅游品牌主题,综合施策促进文化旅游市场加快复苏。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入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录,博物馆总数达到157座。小雁塔、碑林、兴庆宫历史文化片区、易俗社文化街区、西安文化商务区等重大文旅项目进展顺西安文化商务区(CCBD)设计阳利。电视剧«装台〉> «大秦赋>〉和纪录片«从长安到罗马〉〉持续聚焦城市关注,大明宫景区成功晋升5A 级,大唐不夜城获评“全国首批示范步行街”,临潼区入选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北院门风情街位列全国十大回暖夜市榜首,大唐西市文旅小镇创建经验在全国推广。西安上榜“全国夜经济影响力”十强城市,入选首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被评为全球20 个热门旅游目的地之一、全国十大热门旅游城市。
四、对外开放逆势上扬
在逆全球化行动加速演进,新冠疫情大流行叠加的复杂环境中,西安对外开放逆风起舞、逆势增长。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势头良好,获批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成为西北地区首个144 小时过境免签城市。西咸空港综合保税区通过国家验收,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三期全面开工建设,开通首条洲际第五航权货运航线,航线通达全球37 个国家和地区,国际客运航线总数达78 条,客货吞吐量分别居全国第8 和第10 位。
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纳入国家示范工程,中欧班列“长安号”常态运行15 条干线,五年累计开行7295 列,2020 年开行量、货运量、重箱率均居全国第一。世界500 强企业及其分支机构落户达到242 家,吸引外资金融机构入驻111 家。当选世界城地组织(UCLG)联合主席城市,缔结国际友好城市39个。国际商事法律服务示范区建设加快,西安”一带一路” 国际商事争端解决中心等“三中心一基地” 揭牌成立。成功举办全球硬科技创新大会、全球程序员节、全球创投峰会、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和西安国际马拉松等节会赛事。进出口总值逆势增长7.2%,突破3400亿元,占全省90%以上,为2015年的1.9倍。实际利用外资76.77亿美元、增长8.8%。入选改革开放40年经济发展最成功40个城市, 获评年度中国最具影响力会展名城。
五、“双碳“ 达标先行绸缪
积极践行“两山” 理念,统筹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市域生态环境质最显著改善,单位GDP能源消耗累计降低24%、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累计降低19%,超额完成上级下达指标,为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目标实现奠定基础。
秦岭北麓长效保护机制基本建立,修订实施«西安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编制完成«西安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所有矿权企业和小水电站全部关闭退出拆除,完成15 道峪口峪道综合治理,农家乐实现总晕控制、动态监管。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8.03%,森林蓿积最达3390万立方米,森林碳汇建设成效卓著。实施572个城市绿化提升项目,新建和改造口袋公园、城市公园、绿地广场161个,新增城市绿地1095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9.57%,获评" 匡家森林城市” 。
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全面完成燃煤锅炉"煤改沽",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达到“ 十三五” 目标要求,PM2.5 平均浓度降至51微克/立方米以下, 同比下降10.5%, 全年优良天数实现250天,较2019年增加25天。
全面落实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实施全域治水、碧水兴城行动,新建、提标改造污水处理厂35座,完成主城区雨污水混接点改造2049 处,护城河改造提升工程全线完成并免费开放,成功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五年来,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6.86%,基本消除建成区黑臭水体,主要河流消除劣V类。新增生态水面1.27万亩、湿地面积2.54万亩,水体、湿地碳汇建设全面扩容。破解全局性水资源瓶颈制约的引汉济渭二期工程进展顺利, 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全面启动禁塑令,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9.7%。
六、抗击疫情执甲逆行
明确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坚决打赢疫清防控阻击战总目标,果断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I级响应。高效高质建成西安市公共卫生中心应急院区,展现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西安决心、西安速度、西安力景。调集最强医疗资湍救治患者,以不足一个月时间遏制住疫悄传播,用两个月时间实现本地确诊病例“清零" 。集结全市330名医疗精锐火速驰援武汉,展现“大爱无疆" 的西安担当。积极响应国家部署,承担进京航班分流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全部入境人员集中隔离任务,截至2020年12月底,共筛查管控7.13万入境人员,未发生一起境外关联病例。坚持“ 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有序复工、有序流动” ,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手段构建“西安一码通” ,完善常态化防控措施,全市疫清防控形势总体平稳。
七、挥毫谱写赶超新章
“十四五” 规划是继“ 九五” 计划以来,第二部展望长远的中长期规划纲要,是站在“两个一百年“ 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对未来15年做出顶层设计和战略擘画。2021年3月13日, «西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正式印发, 明确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扩大开放为突破,以生态环境改善为前提,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积极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创新引领的现代产业休系,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生态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稳定。到2025年,经济高质最发展迈出更大步伐,创新驱动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先进制造业强市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经济总量达到1.4万亿元以上。到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法治西安、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城乡区域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全面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竞争力的国家中心城市和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奋力谱写西安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窜。